“中国有约·遇见福建”网信福建Vlog——中外记者看南平
5月27日,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,福建省委宣传部、福建省委网信办、中国日报网联合主办的“中国有约•遇见福建”2021年国际媒体主题采访团来到此次福建行的第三站南平,实地考察武夷山双世遗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,深入体验朱子文化、茶文化,切身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。
坐拥自然、文化世界遗产的武夷山,是典型的丹霞地貌,以“碧水丹山”著称,九曲溪溪水碧清,如玉带盘绕群峰,结成“曲曲山回转,峰峰水抱流”的九曲之胜。
参访团一行在武夷山天游峰合影留念
来自加拿大的网络名人柯克·阿佩兰是首次到武夷山参观,经常在中国各地旅游的他对武夷山的自然风光赞不绝口。“满眼都是绿色和美丽,空气很清新和舒服,非常棒。” 他表示,对福建最深的印象就是“绿色”,森林覆盖率很高,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,他会制作关于福建的视频,在Youtube、脸书、推特等海外网络平台上进行发布。
武夷山是朱子理学的摇篮。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此讲学,武夷山因而被称为“道南理窟”,成为世界研究朱子理学乃至东方文化的基地。
沿着总书记来闽考察的足迹,参访团来到朱熹讲学地武夷精舍,聆听专家讲解朱子的生平和著述。由朱熹亲创的武夷精舍,于宋淳熙十年(1183年)所建,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。
“朱子关于‘民为邦本’的论述最令我震撼,关注人民福祉的思想在中国有悠久的传承。”来自人民网的外籍记者亚瑟夫告诉记者。
参访团还前往建阳的朱熹终老地,也是朱熹亲手创办的最后一所书院——考亭书院,进一步领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“魂”。参访团一行还在考亭古街观赏了一场精彩的戏剧演出,感受浓浓的传统生活气息。
武夷山茶文化渊远流长。明末清初,武夷山首制乌龙茶,成为乌龙茶的发祥地,也是中国传统名茶武夷岩茶的原乡。
“茶园不打农药,不施化肥,放置了粘虫板,安装了吸虫灯,投放益虫,以虫治虫。还套种大豆和蔬菜,很多害虫会吃大豆和蔬菜,减少害虫对茶叶的危害。”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会长刘国英表示,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面积2000多亩,是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点。
通过有机肥+绿肥轮作、生态防治,不仅使茶园茶叶品质显著提升,还达到了降低成本、提高产量的目标,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,为茶叶生态种植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解决方案,推动了茶产业发展和近千户茶农增收。
“这种茶叶种植方式符合当下保护生态的新风尚。”新华网外籍记者安德濡表示,相比西方,中国的茶文化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,这种智慧也体现在此地的生态农业建设中。
一行人在武夷山瑞泉茶博物馆,近距离感受制茶流程,品饮各式香茗,与茶产业从业者进行了热烈的交流。“喜欢感受不同品种茶微妙的口感,手工制茶的方式感觉特别棒,比机器制茶更有意思。操作机器也是一种锻炼的方式。”体验完制茶工艺的安德濡说道。
“中国有约·遇见福建”
2021年国际媒体主题采访活动
第四站——泉州
敬请期待